阅读下面短文,完成各题。
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,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。一个瘦瘦的男子走进来。他华贵的变色镜由于屋内昏暗的光线逐渐变得清澈透明,更显出脸色的苍白。
他张了张嘴,没有出声。像一个剜去了肉的河蚌,干燥地敞着唇。
院长回答说:“没有,还没有。”
他每天都在这个时候走进来,问同样的话。院长都有同样的答案使他转身出去。相似的过程使院长先不好意思,抢先说。
“可是,到底还要多长时间?”小伙子问。好像空气中有一条鞭子抽了他的脸,脸稀薄地红了。
“不知道。你明白这不是天气预报。就是天气预报也常常搞错,在预报晴天的时候下雨。”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。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,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。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,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,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。
“但是你们应该知道,没有人比你们更有经验的了。”年轻人固执地说。他平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。院长知道这种人一旦开始说了,他就会问个水落石出。
“是的。我们是比一般的医院有些经验,但它毕竟不是定律。生孩子是有规律的,比如月份减三加七,但死没有。你母亲的各项生命指征都正常。就是说,她虽然是架旧马车了,可还在缓缓地运行。等着吧。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唯一事情,就是等待。”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。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,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。
“等到什么时候?”小伙子急切地问。
“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,眼睛会像涂了油似的发亮,说话充满感情。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,还会有诗意。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,嗅觉突出的好,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……到这种时候,就快了。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,从那时候起,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。”院长谆谆告诫。
“那就是……”小伙子思索。
“是的,那就是回光返照。”
“可是我刚看了,她昏昏沉沉的,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。我叫她,摇她,她什么表情也没有,只把睫毛闪了一下。”小伙子失望地说。
“那是她在同你打招呼。别埋怨她,她只有这么多的劲,全使出来,只能动一动睫毛。你记住我的话,将来你老的时候,就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了。提眼皮的那块股肉,距大脑最近又最轻巧。它是人类随意活动最后的屏障。”院长解释。
“院长,不要同我说我老了以后的事情,我不愿意听这个。我会老,我们每个人都会老。在老到来之前,让我们抓紧时机干点事。既然我们都会摊上那个结局,没有必要说来说去。我们的道德总是太注意结局而忽视过程。我还没有向您介绍过我自己……”年轻人激动起来。
“我认识你,你不是21床的儿子吗?”院长道。
“我是博士。在英语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,可我不是医生是博士,是我的母亲把我培养成博士的。我马上要到德国去学习,这也是我母亲清醒时非常引以为豪的一件事。这是我的护照、签证,喏,还有一星期以后飞往法兰克福的机票……”小伙子把一大摊东西铺在桌面上,棕色的护照像一大块巧克力饼,斜插其中。
院长不由自主地向后躲闪了半步。东西太杂乱,要是碰掉一星半点,说不清。
1.1.文章记述的对话发生的地点是( )。
A.综合性医院
B.儿童医院
C.康复医院
D.临终关怀医院
1.2.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( )。
A.他母亲什么时候去世
B.他母亲的精神状况
C.他母亲的生活情况
D.他母亲的经济状况
1.3.男子迫切地希望( )。
A.医院治好他母亲
B.他母亲在他出国之前去世
C.带他母亲回家
D.带他母亲出国
1.4.男子的母亲( )。
A.神志不清
B.精神好起来了
C.回光返照
D.毫无知觉
1.5.文中“不算年轻的年轻人”意指( )。
A.这个人显老,其实很年轻
B.这个人显年轻,其实不年轻
C.这个人其实不年轻,院长觉得自己老,所以认为他年轻
D.这个人其实很年轻,院长觉得自己老,所以认为他也不年轻
据说在英国人那里也出现了英语[a]的问题,或者说,英语圈内也发生了非规范化对规范化的冲击。真是“吾道不孤”——人们多以为现代汉语非规范化现象太使人生气,原来“天下乌鸦一般黑”,这[b]的恶魔到处在横行霸道。
这是英国伦敦一个被称作“保守的思想库”——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的“警世恒言”!它说,如今的语文教师已不太看重语法对不对,不太强调要说标准语了。那份研究报告[c]说,在许多名牌大学的应考生中只有少数能够拼写正确,标点无误,文句符合语法。这个研究机关把这些现象(在我们这里就是写错别字、乱加标点和语句不通)称之为“语言技能的流失”——这“将[d]到一个民族的未来”。
乍看似有点[e],细想则很是[f]。破碎的语言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,所以世人认为[g]地使用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。同一报告补充说,当然这并不意味着[h]一千年前的语言就能表达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。这段补充的好,规范化、标准化不是[i]着某一时期的语言为界,语言的变异是不断发生的,但变异也得走向规范。
2.1.[a]、[b]处恰当的措辞是( )。
A.不规范 非规范
B.不规范 非规范化
C.不规范化 非规范
D.不规范化 非规范化
2.2.[c]、[d]处恰当的措辞是( )。
A.于是 危害
B.于是 危及
C.甚至 危害
D.甚至 危及
2.3.[e]、[f]处恰当的措辞是( )。
A.百思不解 入情入理
B.言过其实 入木三分
C.危言耸听 耐人寻味
D.耸人听闻 发人深省
2.4.[g]、[h]、[I]处恰当的措辞是( )。
A.规范而健康 保守 保守
B.健康而规范 保守 保守
C.规范而健康 固守 固守
D.健康而规范 固守 固守
2.5.“这段补充的好”,“好”的原因是( )。
A.破碎的语言不能形成完整的思想
B.强调了语言规范而健康的重要意义
C.说明了规范化、标准化的语言也会变异
D.强调语言变异也要走向规范化
ღ答案在下一页👇
答案与解析
1.1.答案: D
解析:
此题是细节判断题。
从文中“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,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,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”可知,文章记述的对话应该发生在临终关怀医院。
故正确答案为D。
1.2.答案: A
解析:
此题是细节判断题。
从文中“可是,到底还要多长时间?”“等到什么时候?”以及“是的,那就是回光返照”等对话可知,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他的母亲什么时候去世。
故正确答案为A。
1.3.答案: B
解析:
此题是细节判断题。
从第42题的分析及最后一段男子摊出自己的护照、签证等可知,男子迫切希望自己的母亲在他出国前去世。
故正确答案为B。
1.4.答案: D
解析:
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。
从文中“可是我看到了,她昏昏沉沉的,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。我叫她,摇她,她什么表情也没有,只把睫毛闪了一下”以及下文院长的分析,可知男子的母亲毫无知觉。
故正确答案为D。
1.5.答案: C
解析:
此题属于语句理解题。
材料中提到“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。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,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,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,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,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。” 由此得知院长觉得自己老,才把眼前的男子当做年轻人看的。
故正确答案为C。
2.1.答案: A
解析:
“据说在英国人那里也出现了英语[a]的问题,或者说,英语圈内也发生了非规范化对规范化的冲击。真是‘吾道不孤’——人们多以为现代汉语非规范化现象太使人生气,原来‘天下乌鸦一般黑’,这[b]的恶魔到处在横行霸道”,可以看出英语也出现了不规范的问题,“非规范化”为宾语,一般后面不接名词,因此,正确答案为A。
2.2.答案: C
解析:
联系上文的内容可以看出报告的内容是为了进一步阐述不规范英语,所以“甚至”在这里比较合适,有一种递进的关系,排除A、B;“危及”指的是有害于,威胁到,与后面的“到一个民族的未来”相矛盾,所以第二个空应填“危害”。因此,正确答案为C。
2.3.答案: C
解析:
“百思不解”是指反复思索,仍然不能理解。
“入情入理”是形容合乎常情和道理。
“言过其实”是指话说得过分,超过了实际情况。
“入木三分”是指形容书法极有笔力。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。
“危言耸听”是指故意说些夸大得吓人的话,使人惊疑震动。
“耐人寻味”是指意味深长,值得人仔细体会琢磨。
“耸人听闻”是指故意说夸大或惊奇的话,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惊。
“发人深省”是指启发人深刻思考,有所醒悟。
“乍看似有点[e],细想则很是[f]”可以看出这两个句子前后语意相反,观察四个选项,只有C项两个词语的语意是相反的。因此,正确答案为C。
2.4.答案: C
解析:
一般先是形成规范化的语言,才能形成健康的语言,较符合正常语言逻辑顺序,所以是“规范而健康”,排除B、D两项;[i]是[h]内容上的补充,语气要重一些,故[h]填保守,[i]填固守。因此,正确答案为C。
2.5.答案: D
解析:
根据文段最后一句“规范化、标准化不是[i]着某一时期的语言为界,语言的变异是不断发生的,但变异也得走向规范”,解释了“这段补充好的”原因是语言发生变异之后走向规范。因此,正确答案为D。
——推荐阅读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