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们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,特别是受他们周围的人影响。因此作者不能以为只要自己的文章反复宣传某种思想、传播某些消息就可令读者最终改变自己的观点、认识。读者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皮囊,不是听任传媒射击的靶子,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。写作要取得好的效果,除了作者应有必要的修养之外,还必须研究阅读心理,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,从而在写作中顺应之,引导之。
这段话的主要观点是:
A.读者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受所处环境的影响,特别是受他们周围的人影响
B.作者要反复宣传某种思想,传播某些消息以使读者接受
C.读者是一个社会人
D.作者必须研究阅读心理,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
解析
第一步,分析文段。文段先介绍人们在接受和理解信息时会被外部环境影响,接着指出某些作者的错误认知,并解释了读者是活生生的社会人,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的对象。基于以上的情况,文段最后认为要使写作取得好的效果,“作者应有必要的修养之外,还必须研究阅读心理,力求对读者有透彻的了解,从而在写作中顺应之,引导之”。综上所述,该文段是“分—总”结构,重点在最后一句话。
第二步,对比选项。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。
因此,选择D选项。
拓展
A项、C项不是文段的重点,故排除。B项曲解文意,且不是文段的重点,故排除。
考点
言语理解与表达
片段阅读
主旨概括
扫码免费领取:时政大礼包